海南印刷术存在很长时间了,是中国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发明出来的,在那个时候遥远的东方古国就能够印刷书籍。中国人将书籍的内容刻在块木版上,用刷子将墨刷在上面,然后就可以印出书中的一页。重新制版后就可以再印刷下一页,后来北宋的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,而欧洲人到了15世纪早期,才学会运用同样的技术印制宗教图画或短小的文本。
活字印刷术
中国的印刷术与造纸术与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有些类似,这项技术为15世纪欧洲的信息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。在此之前书籍的复制主要由人工手写完成,费时又费力,并且是把文章写在羊皮上,导致为了写本书需要很多人去吃羊,所以在古代的欧洲书籍成为一种奢侈品,只有富人或大学才能拥有它,比较牛的公爵在城堡内会有图书馆。
在欧洲印刷术被普及以后,书籍的制作变得既简单又快捷,被大量生产出来的书变得廉价,一般百姓也可以承受和购买,因此书籍因此获得更大范围的流通,也减少了错误的出现,最受益的就是《圣经》可以大量印刷与发行,在此之前的《圣经》都是作为珍贵物品进行陪葬的。
《圣经》全球印刷量最大的书籍之一
在欧洲建立第一座印刷厂的是德国人约翰内斯·古腾堡。1455年他在自己的印刷厂里印出的第一本书也是《圣经》。并且随着印刷量加大,翰内斯·古腾堡又将印刷机加以改进,印刷成为产业化。
相对于汉字这种拥有庞大字库的文字印刷,欧洲的文字因为字母也就20至30个,再加上大小写和数字可以组合,活字排版印刷就显得十分容易。印刷工人将一行行字符排列在一个框架内就形成了一块印版。当这块印版使用完毕后,字符可以拆下来等待下一次使用。铅字重复利用率高,印刷效率也加快。
约翰内斯·古腾堡
古腾堡的印刷技术很快得到许多人的仿效,他们的产品在欧洲城市不断增多,有文化的律师、 商人、大学教师和拥有技术的工匠对批量印刷出的书籍和读物大量购买,同时学校教育书籍也可以大量印刷。随着印刷厂在一个个城市中的建立,一本本的 《圣经》、古典著作、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不断出现,满足了欧洲人们的日常需求,也增长了民众的文化水平。